2021年04月02日 作者:美中嘉和肿瘤防治科普团队
所属类型
肺癌
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鳞癌和非小细胞肺非鳞癌(腺癌)三个大的分型,其中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鳞癌现在都没有很好的靶向治疗药物。而在非小细胞肺非鳞癌(腺癌)中,特别是我国患者中,出现EGFR常见突变的比例非常高,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的比例;另外ALK融合突变的比例在4-7%左右。这两种情况占非小细胞肺非鳞癌患者的50%左右,目前有这两种基因突变的中晚期肺癌患者是最适合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但实际应用中很多患者会考虑到脑转移的问题,认为传统的化疗药物入脑效果不好,对于靶向药物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肺癌患者出现脑转移的比例很高,而小细胞肺癌是最高的,在非小细胞肺非鳞癌的患者中,ALK突变患者出现脑转移的比例很高,因此从二代开始的靶向药物中,对于药物入脑的浓度都从设计时就给予了考虑。目前已经获批治疗ALK融合的靶向药物包括:一代药物克唑替尼(赛可瑞);二代药物阿来替尼(安圣莎)、塞瑞替尼(赞可达)、国产药物恩沙替尼(贝美纳)、布加替尼;三代药物劳拉替尼。从公布的试验结果看三代药物的入脑表现是最好的。
劳拉替尼一线使用时,对于脑转移治疗的客关缓解率ORR是82%;也就是说使用劳拉替尼,对ALK融合突变引发的脑转移瘤,82%的患者会缩小30%。
其它的药物中阿来替尼一线使用的客关缓解率ORR是81%,二线使用的客观缓解率ORR是64%。
布加替尼的在一线使用的ORR是78%;二线使用时降到42%;
塞瑞替尼在一线-二线使用时的ORR分别是70%和30%;
国产的恩沙替尼目前只有二线使用数据,ORR是70%。
一代药物克唑替尼针对ALK融合突变引发的脑转移瘤有效率较低,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一线使用时的比例是18-33%左右。
总体来说针对ALK靶点的药物对脑转移的治疗效果都比较好,而且持续时间长,患者获益多。
再来看下EGFR常见突变的靶向药物对于脑转移的治疗表现
一般来说EGFR突变引发的脑转移比例远低于ALK融合突变所导致的,但是EGFR突变的患者数量多,总体的患者数量并不少。目前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包括:一代药物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和国产药物埃克替尼(凯美纳);二代药物阿法替尼(吉泰瑞)和达克替尼(多泽润);三代药物奥希替尼(泰瑞沙)、阿美替尼(阿美乐)和伏美替尼。其中二代药物更多是针对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患者;而针对脑转移患者的药物,目前多是在一代和三代药物中考虑。
奥希替尼对于EGFR突变引发的脑转移瘤,一线使用的客观缓解率ORR可以达到66%;而二线使用更神奇,进一步增长到70%。虽然相差不大,但是二线使用客观缓解率ORR更高。
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都是国产的三代靶向药物,目前公布的试验数据显示,阿美替尼在针对EGRF突变的引起的脑转移瘤的二线治疗中,客观缓解率ORR是60.9%;伏美替尼则可以达到65.2%。可以说有效率都是很高的。
目前国内非小细胞肺鳞癌(腺癌)患者的主要靶向药物还是集中于EGFR突变和ALK融合突变的药物,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而对于非小细胞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目前没有适合的靶向药物,对于脑转移则主要考虑放疗,手术、一些研究显示免疫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使用。
相关文章
授课专家:
授课专家:
授课专家:
授课专家:
授课专家: